隋建国|3D打印不是冰冷的技术,它是雕塑家的体外器官
隋建国1956年生于山东青岛,198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,获得学士学位,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,获得硕士学位,现居住和工作在北京,为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。隋建国在自己四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、作品形式、媒介选择、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深度理解和认识,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艺术展并多次参加国际艺术群展。
TAM:隋老师下午好。此次今日美术馆的展览中,您带来了《云中花园》系列作品。从2008年开始,您便不断寻求3D打印技术和雕塑的融合。回顾过去十三年的艺术探索,您如何看待3D打印技术?
隋建国:3D打印是工业4.0的重要技术之一,我只是碰巧发现了它。今天我要放大雕塑,那3D数字技术就是我的最佳选择——尽管现在它依然受到材料和精度的限制。
未来如果实现了“分子级别打印”的科技进步,我相信它能够复制万物。从一个现代雕塑家的角度来说,我对这个技术的了解远不够。我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技术工具,通过它来革新我所熟悉的雕塑语言。至于具体操作细节,我依然需要专业工程师的帮助。
TAM: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门技术来改变您的雕塑语言?
隋建国:跟我少年时的经历有关。实际上我是一个理工男,受到六、七十年代的社会影响,中学学业没有完成我就进了工厂。后来我拜了师,学了中国画。入门之后我就想:“学艺术也行吧”——本来我是看不上艺术的,不过一旦干上了,就要认真去干嘛,而且是用理工科的态度去干。
从事艺术的过程中,我逐渐发现了它很多的可能性,并且赶上了改革开放——我有机会读了大学。如果没有改革开放,我可能会一直当工人,业余时间里吟诗写作吧。
当时,我报考了雕塑专业,没选中国画,因为我当过工人,有大工业生产时代的经验,我当时就意识到,雕塑对工业技术的渗透和依赖程度远比绘画要高。后来我逐步学习古典、现代雕塑、观念艺术,我才真正理解了雕塑的价值。
2008年我偶然碰上了3D技术,便很自然地依靠它去尝试新的创作。虽然当时的技术还很粗糙,以致我不得不等待它的进化。在我看来,雕塑直接跟物质打交道,相比于平面上的绘画革命,雕塑革命是立体的,它活生生地伫立在我们的生活中间。
从前我做《盲人肖像》,手纹是做不出来的,我只能把手运动的过程给它放大出来。于是我就开始寻找3D技术。这就意味着我有一只脚踩到新时代里面去了。但是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属于新时代,我只是旧时代离去时的守望者罢了。08年我接触3D技术时52岁,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岁数。如果我能够更早地接触这些新技术,相信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。
TAM:生产力的改变永远是艺术变革中最大的驱动力之一。每一代艺术家关于他所处时代的艺术表达,永远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。人类进化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历史,与20世纪的技术发展相比,人的进化缓慢得多。
隋建国:对!作为五十年代的人,我们得益于改革开放。80年代初,我以为我们要追求一个理想的终点。但是后来我发现,答案是不存在的。人类永远在颠覆过去的经验——欧洲二百年的工业发展,中国四五十年就跳跃实现,可见人的压力有多重,进化就有多快。
未来的人类会加速进化,目的是增强人这个物种的生存优势,我们也不可避免与其他物种竞争。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艺术一定要和科技结合,因为艺术基于人性,它能将人性赋予科技。
云中花园-手迹5-局部 The Garden of Data Clouds-Planting Trace#5,
隋建国 Sui Jianguo (2012-2019),
不锈钢3D打印, 3D Printing with Stainless Steel
TAM:是的。如果科技对人的心灵和感觉充满敬意,它便既形成于艺术之外,又孕育在人性和学术的共同体之中。万事万物在被孕育的同时,一定有所颠覆。您认为3D技术对过往的雕塑艺术、或者说这门学科里的技巧性的东西,有哪些冲击呢?
隋建国:对雕塑是彻底的颠覆。在雕塑这门学科上,学院系统会训练学生去理解这个物质世界,它主要靠写生的方式——把一个自然对象放在面前,用泥塑去模仿、拷贝这个自然的形象。训练到一定程度,学生就可以用这个方式去写生天地万物。
雕塑艺术之前的出发点,是让人训练自己的肌肉记忆。你要去塑造一个自然对象或者是塑造一个抽象形体时,你不看自己的手,只看面前的对象。你的手只是工具,负责把你看到的、想到的东西实现出来。你要忘掉自己的手,你要用自己的意识、思想、艺术经验去创造一个符合再现标准的东西。
当然这个标准在不断改变。我觉得3D数字技术会颠覆以前的标准,无论3D扫描到什么东西,它都会以最忠实的方式将其还原,其还原度超出人的感官能力,颠覆性就在这个地方。
TAM:有些艺术家比较传统,他会觉得过多的技术手段剥夺了人的自主创造力,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?
隋建国:我觉得他们对了一半。但忘记了泥塑技术,油画技术,甚至中国的水墨画——毛笔跟宣纸的技术,在当年都是全新的创造。这些我们称之为传统的艺术,只不过因为时间的累积,跟人的感知系统契合得好。3D技术也必会跟人产生契合,关键在于人是否愿意,或者说什么时候才愿意和它互动。
3D打印不是冰冷的技术,而是雕塑家的体外器官。如果一个艺术家的雕塑刀是他创作时的体外器官,未来的3D技术亦是。所以我想,那些坚持泥塑技术的雕塑家对了一半——对自我的坚持。缺失的是对技术进步的认知。
TAM:您敢于应用3D打印技术,其实是很超前的。为什么您对于机器有那么深的信任呢?
隋建国:这跟我16岁就进纺织厂做工人有关吧。大工业环境下,机器是从来不停的,工人要三班倒,系统管理非常严密。在大工业时代职业分工和身份定位非常明确。机器美学其实是人类很难超越的,它的复杂性、持续性、严谨性,保证了大批量产品的合格率。
后来我做雕塑,用的工具都是机器生产的。就连木雕石雕,都随着生产力的改变与机器结合得愈发紧密。其实雕刻家无法干涉,只能接受工业与艺术的结合。由机器带来的不完美,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完美——它不完全靠手工熟练来解决问题,而是依靠工业技术,展现了有关规模和完整性的美学意义。
隋建国 Sui Jianguo (2018),
TAM:有的艺术家在雕刻的每一刀中倾注了非常多的时间与情感。他们认为机器美学缺乏人性温度。
隋建国:2013年我开始逐步深入了解3D技术,那时我已不做央美的雕塑系主任了,但是我依然找到中央美院——因为那时我还是教授,劝说他们把3D技术引入到教学中。然而当年跟我一起改革的年轻老师都急了,因为大家不想再折腾了。我想那算了,我自己干。
这一点马克思已经谈得非常详细了,工业革命初期,工人们拒绝大工业技术,甚至有人暗地里破坏机器。不管我们说的是现代技术、文明进展,还是资本主义的贪婪,最终技术革命战胜了工人对自己手艺的这种坚持。
所以我觉得3D技术会在剥夺雕塑家手工机会的同时,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更宽广的世界。
TAM:3D打印技术依然非常前沿,但现在艺术院校的孩子们,很难获得一个技术层面上同步专业的教学。您有什么建议?
隋建国:我有过一次丢人的经验。当中国开始有汽私人汽车的时候,因为读了《甘地传》,当时我就想,作为一个艺术家,我要不要模仿一下甘地?比如说我离现代技术远一点,我不学开车。但是随着北京市的城乡交界处不断地扩大,我住的离市中心、离中央美院越来越远了。
如果我不学开车,我在北京一天可能一件事都办不完。学会开车以后,我一天最多可以办4件事。我夫人说你不是要学甘地吗?我说那是我太幼稚了,人必须去尽可能学这些与时代脉搏同步的技术。
互联网上的信息非常多,艺术生们可以主动地学习当代的科技。作为艺术生如果他可以写代码,那他就自由了。我也想学编程,但是我的时间不够多了。
TAM:但是您是否会觉得技术有时进步太快了?甚至过快了?Elon Musk在2017年宣布创办Neuralink公司,计划在4年内开发出首个脑机接口产品,实现人工智能植入人脑。无论艺术家源自何种创作流派,艺术创作的真正媒介都是大脑活动。这类技术如果应用到艺术创作领域,它带来的改变或许应该被更为庄重地评估?
隋建国:我一开始觉得脑机这个事情很棒,但想了一圈之后,我觉得这件事情大自然早就做了。人想把自己的思想变成数据下载到一个终端中,承认当有限的肉体消失,灵魂将会作为主体永远活下去。可是按照大自然中的繁衍规律,人的DNA会通过繁殖下载到下一代。这比把意识下载到电脑中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倍,这就是宇宙的精神!与其总是需要一个终端去承载永生的灵魂,不如直接下载给后代,它还可以进化。虽然慢,但熵值很低。
TAM : 您所提到的这种“宇宙精神”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有关系吗?
隋建国:这个词是从黑格尔的“绝对精神”里面衍生出来的。中国没有这个词,中国人直接说“天”,比如“天人合一”——人只是宇宙漫长进化中的一小部分而已。最好的一种永生传递的方式宇宙已经给你想好了,是繁殖,是保留物种和不断进化。
TAM:对,这种大自然的繁衍与精神传递方式是最绝妙的存在之一。将我们最终吸引到艺术作品面前的,不仅是感官体验,还有人类所面对的永恒困境——这种困境就是人类孜孜不倦地寻找着宇宙间的唯一真理、寻找依托而不得的失落。
隋建国:是的。人类一直在寻找宇宙的终极指令。西方会通过科学的方式来探索,而中国人是依靠直觉——我们认为人和宇宙在事实上已经通了,而西方在寻找证据和逻辑。或许最终中国人建立在经验与直觉上的文化密码,有一天或许会被人以西方的方式破解,我觉得这是一个悲剧,希望东方人能够自己找到这个钥匙来破解自己的文化密码。
编辑 采访 高涵 统筹 杜雨欣
“
"生生与共"截取了当代艺术中的7个个案,呈现出艺术家们在数字发展时代背景下一种充满共性的思考方式——利用跨学科的知识进行思维发散,建立自身的艺术语言和充满原创性的价值观。由每个个体建构起的艺术世界,正逐步改观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。面对科技与人文共融的时代基调,艺术家们拥抱发展亦回望经典。用各自的艺术表达,向观众提出一个永恒的疑问——如何更好地选择我们的生活?
正价票 60元/张
(任意开放日使用)
优惠票 40元/张
(任意开放日使用,详情见购票须知)
展览时间:2021年8月21日—10月8日